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

被抹煞了天使和魔鬼-《天使與魔鬼》(Angel & Demons)

真是可憐,《天使與魔鬼》裡的教皇內侍一角,被扭曲成為一個權力鬥爭者。
 
 
看了《天使與魔鬼》(Angel & Demons)的電影版,實在不能說真的真的真的很失望。
 
或許先要公平一點地看,如果只以一部通俗電影的質素,而無視原著小說的精彩,《天》並不難看,而以電影的節奏而言,亦真的比《達文西密碼》處理得出色,如果你真的沒看過小說,而又不打算在將來看原著,今次這部《天》還是可以一看的。
 
作為一個讀過小說版的人,雖然明白這部小說的的複雜性是電影無法拍出的,雖然也看過《達》的電影如何將每一個謎題背後的典故及象徵意義刪去,雖然我也是抱著「不要要求跟足小說」的心態入場,但真的真的看得很氣憤。
 
今集就像《達》一樣,入場前以預計到電影一定會將故事情節簡化,及刪除了部份人物,這個我完全體諒,問題《天》連原作中的重要人物都刪除!而《天》「強勁」的地方是,大致保留了原著的故事線,但故事的主旨卻完全扭曲,電影將原著中一個有思考、有深度,科學和宗教之間千絲萬縷的矛盾、每個角色心中的思考抗爭、一場人性和智慧的鬥爭,簡化成為四個字:「權力陰謀」。原著中根本就沒有所謂的「權力陰謀」,所以明明情節相同,但在影院中我卻覺得自己在看另一個作品。
 
列出一些小說和電影的不同,供大家思考一下:(內含劇情)
 
1 誰殺死教皇?
 
大家看電影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:電影到最尾都沒有講明教皇是被誰毒殺的!!!!當然,按常理去猜,也可以猜到是教皇內侍做的事,但在電影之中,教皇內侍其實沒有殺死教皇的充分理由,相反,小說之中,理由就充分得行。(請繼續看後文會和明白)
 
2.消失了的角色(一) -- 維多利亞的父親
電影中是女主角發明「反物質」,她的助手一開始就被殺死,小說中,「反物質」是女主角維多利亞的父親發現的,而其父親身為科學家同時,也是一明牧師。當整個歐核研究中心以至研究中心的主席(電影所刪去的重要原著角色)都致至以科學的理性去反對宗教的不理性之時,她父親卻是認為可以用科學去證明宗教,並認為「反物質」正好證明了《聖經‧創世紀》。他將這事告之教皇,開明的教皇十分高興,認為科學和宗教終於不用再對敵。但本身反宗教的研究中心主席(亦女主角和女主角父親的上司),卻認為「反物質」正好證明科學高於宗教;而教皇身邊最親近、最信任的教皇內待則認為「反物質」是以科學沾污了宗教的純潔。這幾乎便是小說的主旨,電影沒有拍出來。
 
3.消失了的角色(二) -- 歐核研究中心主席
 
電影中刪除了一個重要人物:歐核研究中心的主席。先說歐核中心主席,他是一個雙腳不能行動的人,一生貢獻科學,但他原來卻是生於宗教家庭,小時候患重病,其父母深信祈禱便可以幫到他,他卻病情加重,最後醫生哀求下,他父母才準許醫生用藥,但為時已晚,從此他的雙腳成了殘廢。所以,他一直認為是宗教害了他,科學教了他,他一生就是致力用科學去對抗宗教。但他卻十分敬重女主角的父親,最後,本著自己的科學清神,無法不信服於女主角父親那個用科學證明宗教的理論。小說中他才是被誤認是幕後主腦的人,電影中保安侍衛長代替了他成為替死鬼。
 
4. 消失了的角色(三) -- 「真正的」教皇內侍
 
電影中不算刪去了教皇內侍,但事實上,電影中的教皇內侍,和小說中的教皇內侍,根本是兩個人!電影中講教皇內侍只為讓自己成為教皇,而發動整個陰謀,但原著之中,他是一個真正執著放宗教的人,他是真的覺得自己感受到神的啟示而行事。小說並沒有將他寫成一個邪惡的人,相反,即使最後事敗,小說仍將他定位為一個本性善良的人,他仍能感動世人,追求真善美。小說的結局,他感受到使命已完成而自焚,電影竟將之拍成畏罪自殺!
 
5. 教皇內侍的身世及殺死教皇之原因
 
教皇內侍是個孤兒,母親在戰火中意外死去(戰爭在他眼中也是科學的產物),幸得教皇收養,他從教皇身上感受到宗教的慈愛,也視教皇為最敬重的學習對象,所以他決定一生為上帝而活。後來,他發現教皇認同用科學去證明宗教,他便覺得教皇背叛了宗教。
 
電影也講了個大概,但重點卻沒有講:內侍發現,他一直所敬重的教皇,竟不是聖潔的,他,竟在成為教皇之前有一個私生子。他覺得教皇不但因為認同科學而背叛了宗教,更是其身不正,破壞了一直以來在他心中的完全形象,於是他便痛下毒手,令教皇變成他全盤計劃中的一著棋子。這就是電影中沒有交代,教皇內侍要殺死教皇的原因。
 
小說去到最後,實在是晴天霹靂,原來教皇的「私生子」,竟就是教皇內侍本人,但教皇也沒幹出傷風敗德之事。在他還沒做教皇、還是主教之時,愛上了一名修女(即教皇內侍那位死於戰火的母親),但二人最後戰勝了肉慾,二人純粹希望這段愛情關係能完滿而想要有一個兒子,二人並沒有進行過性行為,而是借用了科學----試管嬰兒技術。
 
對,又一個晴天霹靂,教皇內侍不發現自己是教皇的私生子,一生反科學的他,竟就是因為「科兒」才出現於世上。只看過電影的你,有沒有覺得這樣精彩的情節很陌生?對啊,電影中一點也沒有講。
 
6. 小說中的「天使」和「魔鬼」(一) -- 科學及宗教
 
小說中提到科學和宗教本身,幹過不少好事,但為了自身的權益,都幹過不少不見得光的事,甚者更是攻擊了對方。而在幹不見得光的事同事,科學和宗教都認為自己是為了至善的真理,此為小說的「天使」及「魔鬼」---科學和宗教各自也有「天使」和「魔鬼」的一面,而兩者也互為對於是「天使」和「魔鬼」。電影中,所能論及實在少得可憐。
 
7. 小說中的「天使」和「魔鬼」(二) -- 父vs女、父sv子、父女vs父子
 
小說中,女主角父親以科學事主,而女主角亦理性主導,認成熟的科學應化成為人類具體的得益,例如偉大地解決能源問題,例如自私地用來謀利。另外,情節上女主角算是間接害死了自己的父親。而教皇,和教皇內侍的關係,小說中寫二人型同父子(事實上內侍後來發現二人真的是一對父子),開明教皇一心要化解宗教和科學數百年來的矛盾,而教皇內侍則全心追求宗教百份之百的純潔。父vs女、父vs子,各自本來就是2個對照關系, 而這對「父女」vs這對「父子」,又互相在對照,當中的對對錯錯,也是「天使」vs「魔鬼」。
 
8. 小說中的「天使」和「魔鬼」(三) -- 兩位悲劇人物
 
正如前文,歐核中心主席和教皇內侍一生都和科學與宗教有數不盡的恩怨情仇,科學和宗教在二人身上是「天使和魔鬼」,而二人基於科學和宗教所幹過的事,也包含了天使和魔鬼。另外,忠心的侍衛、電視台的記者、主教們等人,其實都有類似的內心交戰,電影當然沒有拍出來。
 
9. 其他
 
以上提到的,便是一些我認為很重要而電影刪去、改掉,令到電影成為「另外一個新故事」的重點。電影中還有不少「我可以接受到」的放動:如小說中充滿暮智、主持教皇選擇的大主教,在電影中也變成一位爭名逐利者。(小說中最後四名紅衣主教都死了,他破格成了新教皇,小說中他是百份百清高、受人敬重的),電影也將殺手的個性平面化,抹去他背後有血有肉的故事,將他變成一個純粹用來推動情節的角色。雖說這點改動「可接受」,但其實也是可惜的。
 
電影改編小說,對小說本身,好處是更有效宣傳原作,吸引到更多讀者,即使人們不選擇看回原著,至少,小說作者本身所想的故事,都能在另一個平台和全世界人分享。但是,這其實也是不成功便成仁,電影如改得面目全非,人們看過電影後並不知原作是另一回事,只會以為原著也「不過如此」,電影成了小說的反宣傳。
 
所以呢,電影改編小說,對小說作家來講,本來也就是「天使」和「魔鬼」。

沒有留言: